本刊要目
联系我们
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偏差理论框架研究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戴文涛 


【摘 要】 已有研究基于管家理论或信号传递理论,采用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作为公司真实的内部控制替代变量对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经济后果进行了大量探讨,然而不同的文献针对相同的研究问题提供的经验证据并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另外,近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频频出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高、财务报告质量低的“异象”,经典的内部控制理论难以对此作出合理解释。文章基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和动机选择,研究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偏差理论基础,探讨其本质、内涵、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构建了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偏差理论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理论,对内部控制法规修改、完善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偏差; 理论框架; 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异象”

【中图分类号】 F275;F239.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2)14-0002-07



一、问题的提出

内部控制通过严格的控制活动,如授权审批、复核控制、会计系统、预算控制等,可以及时发现公司内部契约各方发生的不具主观故意性的随机错误,也可以通过信息沟通机制减少公司经理人及大股东披露虚假信息、操纵会计信息的机会主义行为,避免公司有意高估或低估应计项目余额,从而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起到保障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频频出现这样一种“异象”:一方面企业在披露的内部控制报告中自认为内部控制有效,但另一方面公司的财务报告信息却不真实、不可靠。比如康得新公司在2014—2017年间对外披露的内部控制报告中一直将自己的内部控制认定为是有效的,外部审计师也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出具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但实际上该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严重的造假问题。康得新公司在2015—2018年间,通过虚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等方式虚增119.21亿元利润,占对外披露利润总额的166.55%。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异象”,经典的内部控制理论以管家理论为基础,难以作出合理解释。


全文请参阅《会计之友》2022年第14期



Document

版权所有:《会计之友》杂志社

晋ICP备19009785号-1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559号

邮编:030001   地址:山西太原市五一路190号雅典金座大厦17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