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话 : 0351 - 5229557
0351 - 5229558
手 机 : 13327409359
13383412985
——基于重污染行业的经验证据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吴梦云
【摘 要】 “双碳”目标下,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攸关重要,而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会使得企业创新不能有效获取外部资金支持从而难以可持续推进。文章基于2013—2022年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金融资源错配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及其内在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资源错配会显著抑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负面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东部地区更显著,而环境规制和管理者绿色认知能够有效缓解该负面影响。文章在现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补充,为完善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进而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 金融资源错配; 绿色技术创新; 新质生产力; 环境规制; 管理者绿色认知; 重污染行业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5)01-0002-09
一、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1]。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正稳步迈向创新强国的行列,R&D经费支出从2007年的3 710.2亿元到2023年的33 278亿元,实现大幅增长,而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不仅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与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相伴的经济增长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正日益成为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3]。与此同时,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意味着高效率部门更容易获取支持,然而现实状况并非如此,金融资源错配现象在我国经济体系中显性存在,部分产出效率不高的企业占据较多的金融资源,而部分技术创新效率高、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却一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进而影响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多个维度的绿色技术创新。金融资源错配不仅导致企业资金短缺、外部融资难度提升,更抑制绿色技术创新、延宕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进程[4]。
全文请参阅《会计之友》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