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要目
联系我们
RPA审计机器人:理论框架与研发策略

12

1.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 2.重庆理工大学云会计大数据智能研究所


【摘 要】 疫情下的数字化转型以及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加速推动了RPA的潮流:让机器代替人工去完成重复的、标准化的作业流程。以RPA为代表的自动化技术运用,能够代替审计人员完成大量的手工操作,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质量和合规性,让审计人员专注更具“价值创造”的工作。首先,定义了RPA审计机器人的概念和特征;其次,构建了RPA审计机器人的框架模型,并从基础设施层、数据层、服务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析;再次,提出并阐述了审计机器人的研发流程;最后,深入分析了RPA审计机器人在分析、设计、开发和运用方面的研发策略。期望搭建的理论框架和制定的研发策略能够为RPA技术在审计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RPA; 审计机器人; 框架模型; 研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32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19-0002-06


一、引言

随着数据科学不断发展,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认知科学等数字化技术融入工作,企业通过使用自动化及智能技术,不断释放自然劳动力,追求员工“更有价值”的工作。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以下简称RPA)代表智能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结晶,是工业革命4.0的必然产物。不管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增效降本是企业在任何时代都会追求的永恒命题。伴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审计领域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将为审计工作提供新的动力、新的思维、新的方法,也将为审计组织结构和审计模式带来较大程度的变革。

近年来,RPA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理论层面,毕秀玲和陈帅认为我国推进“审计智能+”建设,有助于满足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应对大数据挑战,解决审计发展不平衡问题,抢占审计发展先机,争得标准制定国际话语权;基于现有基础,正视认识沟通、系统规划、数据录入、数据处理及系统风险等障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技术和人才等优势,采取审计信息化升级、分区域推进、技术分阶段发展的步骤,推进中国特色“审计智能+”建设。张庆龙和邢春玉从理论和应用层面厘清了内部审计数字化、智能化的概念区别与联系,并借助新一代内部审计数字化的特征表现以及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在审计实务中的逐步应用,构建出新一代内部审计智能化的通用技术应用框架,以助力内部审计由传统的监督控制职能向便捷、高效的信息化自审计职能转变。陈伟在分析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机器人和实现审计工作自动化重要性的基础上,介绍了RPA技术及其在审计工作中应用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基于RPA的审计机器人实现方法以及基于RPA的审计机器人的发展。应用层面,陈琳娣分析了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在浙江移动内部审计项目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并说明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方面的成效。高思凡和曹丽霞介绍了RPA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阐述了审计机器人的应用步骤,分析了审计机器人的效用与障碍。江其玟和朱雪源从技术层面和会计师事务所层面分析了审计机器人应用困境,提出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力军,各家事务所、企业予以配合,监管部门与行业自律组织做后勤维护保障,建立“政府顶层设计—监管机构维护—事务所运营”保障体系的审计事业发展解决方案。程平等详细分析了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在初步业务活动、主营业务收入和应收账款实质性程序、会计分录测试等审计工作中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审计成本高、审计风险高和审计效率低的问题,并引入RPA分析了审计机器人的运行过程与运行机理,从机器人成本与价值、对人员和组织结构的影响以及风险管控等方面探讨了具体应用。


全文请参阅《会计之友》2021年第19期


Document

版权所有:《会计之友》杂志社

晋ICP备19009785号-1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559号

邮编:030001   地址:山西太原市五一路190号雅典金座大厦17层